大武老街

大武老街介紹


從台9線往南,只要看到路旁一棟發散著彩虹色調的醒目建築,便知道抵達大武村了!

◬大武老街入口

我們以大武溪為分界,這端稱『橋南』,過溪後稱為『橋北』;而現今這條幾乎只剩三兩老人家在路邊乘涼的街道,可說是過去大武最繁華的所在。

大武鄉,因位居東西來往交通入口,建有公路客運轉運站,且60年代的伐木工人多,整個大武村曾經至少有6~7處旅社開業、有南台東最大的戲院、有南迴線上少數的麵包店、有福安宮、氣象站;也有曾經的大武神社、碾米廠、魚苗批發產業。

後來伐木業式微加上台9線開通,老街逐漸沒落;如今走在老街上,幾步路的距離就是一間老屋,有些早已殘破無人居住,年輕人也早就流失,整條街道安安靜靜的。回頭才發現眼前留下的低矮石瓦屋頂、紅瓦片、水泥花格磚,搭配斑駁樸素的木拉門,其實很美。

在大武社區發展協會的串連下,號召居民們提供老屋、協會申請經費整修,大家工同出力,以書屋、社區服務中心、社區手作教室等互動空間,重新啟動著大武村的活力。

◬石頭伯的後花園

這裡是董石頭爺爺的老厝,環視一圈,屋子保留了早年的牆面、老窗、八卦鏡,還有!二樓的水泥磚牆真是可愛極了。

現在,社區協會將石頭伯的後花園改造成大武村社區接待的第一站,老照片、彩繪牆、還有這些凝聚在此的熱心居民們,將一起帶領我們重新認識大武村。

◬濱海公園

準備進入老街的入口,緊貼著台9線旁的正是一處背山面海的大武濱海公園,公園內的水仙宮歷史悠久,庇佑著出海人的出入平安,其實公園沒有太多設施,就安安靜靜的,跟遼闊的海一樣。

◬良發麵包店

這是南迴線上生意最好的麵包店了!從太麻里鄉以南的數十公里內,唯一的一間麵包店就是『良發』了。我們所有人的生日蛋糕,舉凡1歲到100歲,幾乎都出自老闆的手藝喔。

有時,最美味的不是世上被評為最高級的料理,而是從小到大,記憶裡最懷念的滋味!良發應該就是這樣的存在吧。對於村民們而言,有良發就有美味的糕餅麵包,舉凡生日、年節都有良發伴隨的回憶,一封紅紙包裝的「封仔餅」,綿密香酥的餅皮配上不過於甜膩的內餡,就是屬於大武的好滋味。

◬彩虹教室

彎進小巷裡,一間以鄉村風情妝點的老屋,是社區裡最有活力的空間。

打開門,裏頭擺放著的都是學員們的作品;每周,社區裡的婆婆媽媽們都會聚集在這裡,一起和手作老師們學習製作刺繡、編織、拼貼等各式手作,豐富了遠居鄉村的日常。

福安宮

街上一棟醒目的兩層樓廟宇,是在地最重要的信仰中心。

廟外,一根直挺挺的高聳木頭原是用來豎立著黑令旗,但今年因為颱風侵襲,使得旗面破損,只留下尚未升上旗子的旗杆。

福安宮自清代以來,守護著大武村民百餘年的光陰,殿內祀奉著福德正神、李府千歲、中壇元帥、濟公、註生娘娘等道教神明;而二樓則為菩薩殿,祭祀觀世音佛祖。

大武神社

要前往森林步道前,先來旁邊的林務局大武工作站看看。這裡有什麼特別的呢?原來要登上工作站前的長長階梯,可是曾經大武神社的遺址。

日治時期,神社往往都建造在村子裡地勢較高的位置,「大武社」也是如此。而通常進入神社前會有一座鳥居以及兩旁的石燈豎立,歷經戰亂之後,如今也僅剩老照片和眼前的階梯還保留著過往的記憶了。

◬森林步道

被稱為全台灣最迷你的國家步道,全程大約1.1公里,和緩的坡度是許多居民們日常健行散步的去處;原始而自然的環境,處處是蟲鳴鳥叫,悠閒地漫步在小徑林道之中,果真愜意。

從觀海平台上遠眺,整個大武村盡收眼底,大片湛藍的太平洋襯著,讓人不禁想像若是日出時的畫面,那該有多美?

大武小書屋

這裡的圖書募集自全台各地而來,讓村子裡的孩子有個靜心讀書的地方,就是小書屋成立的初衷。

◬ 大武氣象站

自日治時期至今依舊運作著的大武氣象站,佔據了台灣氣候觀測的重要一角。

散落全台灣的氣象站,會將彼此所有氣象觀測的數據即時地彙整到中央氣象局,以利進行正確的氣候分析,你們在新聞上得知的各地氣象數據與預測,就是來自眼前這些不起眼的精密設備唷!

氣象站內有著測量草溫、日照、雨量、溫度、濕度…等專業設備;打開百葉箱,虹吸式雨量儀的指針持續跑著,「這些氣候的紀錄數據,從1940年1月1日創站之初一直到今日為止,我們都好好地收藏著,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老舊的儀器、稿紙早就可以扔了,但這些過往的痕跡,不也都是紀錄著曾經的寶貴記憶嗎?

碾米廠

雖然這裡的土地大多是低窪濕地,很少有農作物適合栽種,但為了餵飽當初移居大武的眾多人口,還是有不少農家四處尋覓可耕作的田地來種植稻米。

這裡不像關山、池上、富里,有米廠會大量收購稻米,通常都是農家自產自輾,小巧的土礱間就是為了這些需求而存在。隨著大武的沒落,早在30多年前開始,就再也沒有人繼續種米,當然碾米廠也全都陸續關閉,只剩這台再也不能運作的木造碾米機讓後人留念了。


大武街保安巷:橋頭麵店

橋頭麵店橋頭麵店是大武橋頭南端有50年歷史的老麵店,雖沒招牌但在地鄉親及大客車、貨運車司機都知道。第一代老闆娘阿英是屏東客家移民,早期靠著經營麵店養活一家五口,以前都是燒柴火,一大早就要去山上砍材回來熬大骨湯,燒柴火熬出來大骨湯特別香濃,這也是麵特別好吃的秘訣,近年來阿英身體欠佳,將店交給了小兒子跟媳婦經營。

大武街3號:大武彩虹牆

彩虹牆和大武天橋位於大武天橋下,原本灰白斑駁的民宅牆面, 經由得利塗料選定贊助彩繪之後,宛如超大版的放射狀調色盤,巨幅的繽紛色彩矗立於大武外環道上,不僅是大武地標,更是遊客到此一遊的打卡熱點。拾級而上大武天橋,這座長約30公尺,高達三層樓的建物,是臺東唯一的天橋,駐足天橋,可迎清晨的日出,可掬傍晚的燦霞,可賞夜晚街區燈景,可目送大武溪潺潺流入太平洋,可感有風徐來搖晃汪洋點點漁火,可幻想遠方南迴鐵路緩緩駛過,如銀龍振翼高岡。大武,是流動的饗宴!


大武街3號:良發麵包店

良發麵包店良發是大武鄉大武老街上唯一的麵包店,由林士中與王美女夫婦二人白手起家,最早在大溪開店,每天開著麵包車穿梭於南迴各部落,後來安定下來搬到大武街上。對地方來說,舉凡生日、年節都有良發伴隨的回憶,成為大武居民的好鄰居。「封仔餅」則是良發麵包店銷售最好的產品,一封紅紙包裝的封仔餅,綿密香酥的餅皮,配上甜而不膩的內餡,曾獲選為台灣百大伴手禮,是屬於大武的好滋味。

大武街9號:金吉成香舖

金吉成香舖在大武鄉大武老街上的金吉成香舖,開業近三十年,老闆萬文江是高雄人,老闆娘屏東人,夫妻倆婚後定居大武開店,小本經營香燭、紙料、冥紙、爆竹等買賣。店裡大部分忙的時間以初一、十五, 初二、十六,神明生日、清明掃墓,端午節、中元節、中秋節及農曆過年為主,其他時間較彈性,夫婦倆經常結伴出遊。


大武街21號:大武彩虹教室

大武彩虹教室黃澄澄的亮眼外觀,靜躲在小巷子後面的建築是大武村民們最喜歡的彩虹教室,當地居民們參與手作活動的地方。除了有製作迷你版的三角網(捕魚用具)外,還有編織、拼貼…等等豐富課程!2017年夏天開放的「彩虹教室」,一開始就和臺東就業服務站合作,舉辦了「彩虹教室藝術創意系列研習」上手作課之餘還舉辦成果展,讓大家的成品有展示的機會。

大武街23-29號:富山部落永久屋

富山部落永久屋2009莫拉克颱風襲擊,豪大雨造成溪水暴漲,土石流威脅,大竹村富山部落被劃為土石流危險區,幾經波折後,最後遷移至大武老街上的舊大武國小,由世界展望會協助興建永久屋。富山部落永久屋共有31戶,是臺東縣境內7處永久屋基地中,第二個完工的永久屋,採木造組合屋方式興建,也成為老街上獨特的街道景觀。


大武街31號:福順興百貨店

福順興百貨店福順興百貨店於民國72年開設於大武老街,由郭枝煌與邱梅英夫婦共同經營,兩人育有四兒女。早期在太麻里經營服飾店及臺東各地流動市集與夜市,考量太麻里服飾業競爭激烈及子女教育問題,決定移居大武經營福順興百貨店,現有店面為縣府委託鄉公所租用建物,移居大武後,夫婦將原有早期鄉公所超市改裝為百貨店服飾店,一樓店面兼住家,二樓為農會外匯部。百貨店主要是服務在地鄉民,另南迴道路拓寬工程期間,也提供工人工作服的需求。

大武街59號:福利五金行

福利五金行福利五金行創立於民國58年,第一代老闆張添福是屏東恆春移民,早期店裡經營雜貨、家用五金及提供運送貨物的服務,如木材、木炭、鳳梨等,老闆娘柯玉琴賢慧能幹,除熱心協助店務外,也親自製粿販售及兼檳榔的生意,年僅40多歲時卻不幸因玻璃碎屑,感染破傷風而過世。五金行現在的老闆張連富是大武在地出生的第二代,父親退休後,繼承家中店裡生意,老闆娘蔡秋霞是臺東市人,媒妁之言的兩人婚後相互扶持共組家庭,當時南迴鐵路開工,福利五金行繼續於大武街上提供在地工程人員生活上的各種需求,是老街上的鄉親熟悉又親近的好店家。


大武街81號:村長柑仔店

福順興村長柑仔店大武村長董炎輝早期除了郵務事業外,因緣際會頂下了鄰居的柑仔店,民國60幾年因為公路局在此設立轉運站,往來的旅客與工人眾多,店內生意興隆。直到鐵路開通後,大武老街與柑仔店因為人潮流失漸沒落。董炎輝將歇業已久的柑仔店提供給社區發展協會,整理改造成公車候車亭,並請來插畫家在外牆描繪舊時柑仔店的榮景。在大武服務已有幾十個年頭的董炎輝,期望透過柑仔店的再生,讓在此候車的居民與旅客,有機會一窺大武過往的熱鬧樣貌。

山林路8號:大武小書屋

大武小書屋這裡的圖書募集自全台各地而來,讓村子裡的孩子有個靜心讀書的地方,就是小書屋成立的初衷。橘色調的外牆,一樣頂著老屋瓦片的可愛;紅磚牆是新修建的,一排排無論是自然科學或是人文小說的藏書都是募捐而來的,牆上還掛著關於大武村的種種照片,這裡是一個開放型的讀書室,偶爾有志工前來協助,只要小書屋還在,隨時都歡迎想閱讀的人前來。


山林路42號:大武神社

大武神社1917(大正6年)「大武祠」鎮座,是座未列格的神社,泛稱大武神社,但不屬於日本國家神道的神社系統。1931重新改建。

山林路42號:森林步道

大武國家森林步道全臺灣最迷你的國家步道,全程大約1.1公里,位於大武熱鬧老街旁的原始自然環境,蟲鳴處處,綠野片片,漫步小徑林道中,人生好不悠閒。信步拾級而上,坡道彎處有一木造二層觀景台,登上高台,映入眼簾是大武溪出海口的扇型平原、大武村人文聚落景觀、漫無邊際的海和天,惟有親臨現場,才能體驗這份暢快。大武國家森林步道由林務局臺東林管處修建,入口處在林管處大武工作站旁,步道大多以枕木鋪設,行走輕鬆,近360度全景觀視野,帶給遊客身心靈最深層的舒壓放鬆。


大武街97號:石頭伯的後花園

石頭伯的後花園董石頭爺爺的老厝,環視一圈,屋子保留了早年的牆面、老窗、八卦鏡、水泥磚牆。台東曾是全台灣虱目魚苗收購的主要產地之一,在養殖業尚未興起之際,海邊處處是木麻黃搭乘的工寮,漁民們乘著「竹排仔車」(舢舨)出海捕撈,然後再將魚苗賣給批發商,打入氧氣後趁新鮮趕緊轉運至西部。而石頭伯的家就是如此,從早到晚聚集了漁夫在此買賣魚苗,對當時的地方經濟而言是很重要的收入。社區協會將石頭伯的後花園改造成大武村社區接待的第一站,老照片、彩繪牆、還有這些凝聚在此的熱心居民們,將一起帶領我們重新認識大武村。

大武街110號:福安宮

福安宮福安宮建於清光緒26年(1900),是當時大武鄉漢人的信仰中心。自清代即守護著村民百餘年,是大武最有歷史的廟宇。殿內祀奉著福德正神、李府千歲、中壇元帥、濟公、註生娘娘等道教神明;二樓為菩薩殿,祭祀觀世音佛祖。其間日治皇民化運動,曾將廟宇鏟平,民國40年初才由鄉親重蓋廟體。民國50-70年代,大武因身處南迴交通要道,加上伐木業、漁業(撈捕虱目魚苗),福安宮也見證了當時的繁華,香火頂盛。然隨著伐木業結束,虱目魚人工繁殖技術成熟,許多漢人遷移西部,人口外流老化,福安宮也慢慢沉寂。沒有鑼鼓喧天的熱鬧陣頭、沒有炸天震響的鞭炮煙火,廟口耆老會在大樹下聊天乘涼,兒童在廟口嬉戲玩耍,沉靜而簡單。


大武街115號:大武氣象站

大武氣象站氣象站建自昭和14年(1939年),設立時觀測儀器極為簡陋,光復後始逐步汰舊換新至今已逐漸邁入電腦化時代。先後完成觀測自動測報系統及地震自動測報系統迅速準確,節省龐大人力物力。大武氣象站站內共有辦公廳、宿舍區以及發電機室等。其中,辦公廳內還分為工作房、資料室、主任室、值夜室各一間,而觀測儀器則集中於工作房內。提供各項天氣預報、警報資料之查詢。遇有颱風消息、颱風警報發生時將其資料適時提供給各受供單位。

大武街135號:楊家碾米廠

楊家碾米廠大武的黃金年代,老街上有許多木造碾米廠。隨著時代更迭,這些碾米廠禁不起損失陸續關閉,機器設備也被轉賣。 幸而當時設施最完善齊全的楊家,仍完整保留了整套設備至今。楊佳也在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,重新開放成展示空間,走進老碾米廠,不僅能了解早期繁複的碾米工作,更能感受當初大武的歲月風華。


分享此連結

LINEFacebookEmail列印
回到頂端